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生态名片——探访秦岭国家植物园
现在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新闻快讯 > 正文

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生态名片——探访秦岭国家植物园

时间:2018-10-9 作者:admin 分享到:

截至2018年9月27日,秦岭国家植物园一期项目建成开园一周年,入园人数已逾30万人。

面对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游客,这个目前全国唯一一家“国”字号植物园,是如何做到有效保护环境的?有哪些生态保护措施值得借鉴?近日,三秦都市报记者走进秦岭国家植物园,试图从另一个视角,解读秦岭生态多样性保护样本。

展示秦岭之秀美奇

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”一场秋雨,让秦岭中段北麓的山体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,大自然无尽的绰约风姿,令人心旷神怡。

植物园建在秦岭主体最具精华部分,规划面积639平方公里。

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保护大秦岭,就是守护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。”秦岭国家植物园园长张秦岭介绍,近年来,植物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以生物多样性保护、物种保育、科学研究、公众教育、生态旅游为主线,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把生物多样性文章做足做活,把山水文章做精做细,充分展示秦岭之秀、秦岭之美、秦岭之奇。
秦岭国家植物园由陕西省政府、国家林业局、中国科学院、西安市政府联合共建,一期项目已完成“一河两场三湖四馆六区十八园”重点建设任务。其中一河指田峪河流域的生态保护;两场指大门广场和停车场;三湖指翠湖、太极湖和枫叶湖;四馆指科普馆、标本馆、温室馆和古生物馆;六区指湿地恢复区、水生植物区、花卉引种试验区等区域;十八园指蔷薇科园、杨柳科园、槭树科园、千屈菜科园等专科专类园。

目前,园区整体划分为4个功能区,其中植物迁地保护区10平方公里,生物就地保护区575.31平方公里,珍稀动物迁地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16平方公里,复合生态功能区37.69平方公里。
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

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长江、黄河的分水岭,也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区,动物和植物在秦岭里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,使得秦岭在全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当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
园区坚持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,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科普工作。目前,秦岭共发现有3839种植物、722种动物。如果不是相关专家的工作,相信很多人一生都不会有机会看到多少珍稀濒危植物。即使看到了,也可能不认识。但是现在,光秦巴园中就收集了青檀、陕西紫堇、珙桐等18种秦巴特色植物和珍稀濒危物种。游客只要去了,就能看到。
从上海来的王先生一家,正在园区内观光。“太漂亮了,这简直是一座活生生的植物基因库。”王先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称之为“标本之旅”,他告诉记者,这座植物园对秦岭动植物资源的保护、收集和保存战略性植物资源,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
按照“保护、研究、科普、利用”并举的方针,秦岭国家植物园通过移民搬迁、生态补偿等措施,恢复生态环境,开展秦岭山地生物多样性研究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通过实施移民搬迁、生态补偿等措施,秦岭国家植物园对田峪河流域的植物、动物、水文、自然景观等进行了全面保护恢复,目前,田峪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95%,建成大小湖泊10余处,形成水面150余亩,恢复湿地430余亩,完成标本2000余份,引种活体植株1000种以上。

张秦岭介绍,秦岭国家植物园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论,遵循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。继续把园区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做好,加强科研和引种驯化工作,将园区打造成生态文明示范平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,为陕西打造一张具有世界影响的生态名片。